1. 首页 > 大杂烩

知行合一:阳明心学与明朝通俗文学

引言

通俗小说在中国出现的非常早,但是其发育和成长的速度却极慢,唐朝时期便已经出现了以通俗小说为形态的话本了。

到了宋元时期,勾栏的“说话”成为了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说话”后来慢慢演变成了书面化的白话小说,直到明清两朝,通俗小说才迎来了发展的高峰期。

自明朝立国开始一直到正德,这150年间,通俗小说在中国文学中地位较低。

一直到嘉靖皇帝登基时,神魔小说,世情小说和话本小说才狂飙突起,引起了新一代文学风骚,这种历史巨变与王阳明的心学的兴起息息相关。

通俗小说的兴起离不开士人的参与创作与批评,王阳明所提出的心学有三个要义,一是“致良知”,二是“亲民”,三是“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阳明心学与明朝通俗文学

致良知对人的主观精神极为关注,王阳明《传习录》卷下记载,

王阳明认为只要能明辨是非,那么良知就存在,这一要义使得通俗小说加深了对人性的探讨。

王阳明所提出的“亲民”一说同样也填平了世人和通俗小说之间的鸿沟,引起了世人的讨论。

王阳明所提出的心学思想对于世情小说作家、世情小说题材的选择、世情小说人物形象和叙事话语的发展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知行合一:阳明心学与明朝通俗文学

阳明心学兴起,引导社会思潮

王阳明本名为王守仁,是明朝著名思想家、哲学家,他的心学思想对明中后期的社会思潮意深远。

他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在家人的影响下,他从小饱读诗书、精通诗文、对儒家文化有着独特的理解,他读书之时,便常常会提出有悖于传统的想法。

王阳明从小就为自己立下志向,将来做一个圣贤之师,因此他18岁之后花了大量时间将朱熹的理论付出到实践中。

可是他在“格物致知”的过程中并没有顿悟到朱熹口中的道理,至此,王阳明对程朱理学产生了重大疑问,开辟了属于自己的摸索道路

王阳明在中年之时,提出了“理在心中”的思想,并完善了致良知之说,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新观点

他所提出的这些观点为当世界人找到了新方向,在那之后,他便一边实践自己的观点,一边传道授业解惑。

随着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阳明心学也逐渐成为了明中后期的重要学术观点。

王阳明的主要观点有四,“心外无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和“亲民”

所谓“心外无理”就是说人的身心与知物是一体的,没有任何一个部分可以脱离主体而独自生存。

王阳明认为人心的本体为善,人将这种本能发挥到最大限度,就能做到心如明镜,从而便能理性的看待世间万物,因此他认为人的心就是天理。

而致良知的观点则表明良知是心的本体,是天理无善无恶,我们要将良知作为人行动的标准知行合一是指人的道德思想,也是观念与实际行动相统一。

而亲民则是指,

知行合一:阳明心学与明朝通俗文学

王阳明的“亲民论”对于明朝后期通俗小说的发展与崛起创造了理论基础,《阳明先生集要》当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有一天,王阳明和他的弟子在对话,王阳明说,

这表明王阳明本人非常注重讲学的通俗性,他觉得应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去与他人交流。

正因如此,小说和戏曲这种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学才逐渐流行开来。

王阳明的“亲民”思想不仅打通了文人士大夫讲通俗话、看通俗书的道路,而且还改变了通俗小说的选材思想内容和人物性格。

阳明心学塑造明朝世情小说的发展方向

小说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外物》中小说泛指言谈琐碎,不关正教的小道理,小说后来慢慢发展成为了文学体裁的一种。

在古人看来,小说是难登大雅之堂的文体,它只能在民间市民阶层自生自长,被封建正统文人所轻视。

因此在明朝嘉靖年间很少有著名文人会参与到通俗小说的编纂、创作过程中,嘉靖以后,文人才慢慢开始重视起了通俗小说,并逐渐参与其中

史书记载,嘉靖年间留下了一大批主动撰写、刊印小说的世家大族人。

明朝后期,文人们在一起聚会,谈政治、谈时事的时候,也会谈论最近流行的通俗小说。

比如唐顺之、李开先、王慎中等人都曾经夸赞过《水浒传》的文笔和情节。

知行合一:阳明心学与明朝通俗文学

阳明心学中“知行合一”“心外无理”“亲民”等观点都造就了明朝事情小说的繁盛。

从作家心态方面来讲,明朝科举之风盛行,多数人都期待通过科举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国家每年招收人才很少,大多数求学学子都无法如愿。

只一味的去读四书五经和程朱理学的学子迫切的需要找到一条新的书出路,而阳明心学则为学子提供了这些出路。

阳明心学的出现给了学子抒发苦闷和抨击现实不公的机会,让他们的创作心态有了极大的改变。

在阳明心学的冲击下,程朱理学逐渐走下神坛,世情小说家们在突破思想禁锢的前提下,创作了许多新题材的小说。

知行合一:阳明心学与明朝通俗文学

明朝初年,民间的小说大多都是类似于《三国志演义》和《水浒传》之类的以历史题材的小说故事。

但是阳明学学的发展使得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解放,大家开始关注现实世界和平民百姓。

阳明心学的出现激发了百姓的批判精神,使人们更加关注个体和个性的价值,心学盛行的社会环境、为创造者们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创造空间。

阳明心学对明朝事情小说的人物形象产生极大影响,阳明心学主要强调“心”的意义,极度追求人的价值。

它的发展为小说的内容提供了更加多元的元素,比如说《金瓶梅》这一小说中就描写了许多性格鲜明的平民形象。

知行合一:阳明心学与明朝通俗文学

《金瓶梅》《警世恒言》等小说描写了许多渴望爱情、婚姻、自主的女性角色。

阳明心学对明朝世情小说的创作题材选择和人物塑造等方面带来了极大的改变,为小说家提供了诸多新的创作方向,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从以上种种我们可以看出,明朝世情小说之所以能够取得较好的发展,出现如此之多的经典,心学功不可没。

以情言诗,不失诗心

明朝性情文学和事情小说具有极强的故事性,这些小说既体现了“吾心即是真理”的心学主张。

也强调了独立的自我意识,这种对情感的追逐,使得当时社会出现了许多男女情爱小说

程朱理学强调对人性的压抑,而阳明心学则肯定人性的价值,在两种思潮博弈的情况下,涌现了一大批优秀文学作品。

《叙山歌》提到的“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的创作思想就侧面证明当时的创作者,已经把民间通俗文学看作是抒发人性情的重要途径了。

在小说发展的过程中,戏剧也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知行合一:阳明心学与明朝通俗文学

汤显祖说,

他认为情感为人所共有,他所提出的情与梦理论以情感为线索,创作了一系列至情至性的戏剧作品,《牡丹亭》的主角杜丽娘就为了追逐爱情,付出了巨大代价

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说,

他认为情对于人来说至关重要,人可以为了情而生人,也可以为了情而死。

汤显祖的这种超现实浪漫主义手法,切实地反映了明朝社会找回自我追求个性解放的社会环境。

知行合一:阳明心学与明朝通俗文学

在阳明心学盛行的明朝末年,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解放,世情小说文化风气也愈发开放。

层出不穷的小说进一步深化了阳明心学的思想内涵,丰富了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加速了通俗文学的发展为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阳明心学如今依旧在改变着当今百姓的生产生活、思想创造,在新时代,我们更应正确对待阳明心学,取其精华,发挥其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牡丹亭题词》

2.《牡丹亭》

3.《明史纪事本末》

4.《三国志演义》

5.《水浒传》

6.《警世恒言》

7.《叙山歌》

8.《传习录》

9.《阳明先生集要》

本文由站内用户发布,不代表喵趣网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欢迎转载分享!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13-845-161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