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大杂烩

宰相和丞相有什么区别吗(左右丞相分别负责什么)

丞相,是某些朝代一种具体的官职,也可以理解为专称,再扩展一点,包括左丞相、右丞相和某些时期由宦官出任的“中丞相”,地位崇高的丞相,往往尊称为“相国”、“相邦”。

秦代开始设置丞相这一官职,是名副其实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一直到西汉哀帝之前都沿用了丞相制度,后废除不用。

东汉献帝恢复了丞相制度,由曹操担任,但也开了一个丞相权力压过皇帝权力的坏苗头。魏晋南北朝时期,丞相、相国成了权臣弄权的特定官职,极为混乱。三国时期的蜀汉亦设立丞相,由诸葛亮担任,但诸葛亮一死,即行废止。

隋、唐都没有丞相官职。

五代十国有的小朝廷设立丞相,有个名臣冯道,就担任过后唐、后晋、后周三个朝代的丞相。

两宋时期只有宋孝宗设置过左右丞相。

元代丞相分设左右丞相,仅仅是中书省中书令的副手官职,这里要注意,虽然是中书令的副手,但中书令不是常设官职,并且中书令一旦设立必由皇太子担任。

明代是最后设立丞相这一官职的朝代,同样是中书省最高长官,也是分权为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明太祖朱元璋借胡惟庸案,取消了中书省制度和丞相官职,从此中国历史再也没有了丞相这一特定官职。


宰相,多数时候是一种通称、泛称,是各个朝代实权最大的官职。历史记载中只有少数几人获得的具体官职是宰相,比如管仲。可以这么理解,丞相属于宰相范围,是宰相的一种。宰,主宰之意;相,相礼之人,引申为辅佐之意。下面简单分列一下具体朝代宰相的具体官名:

商周时期,出现了太宰、太师、尹等官名,可以理解成是当时的宰相。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宰相称谓比较杂乱,比如赵齐等国的相、丞相;楚国的令尹;秦国的大良造、丞相、相国。

秦代,丞相、左丞相、右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秦代三公是实权,包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西汉初期,沿用秦制,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为最初的宰相,也是实权的三公;汉武帝时期,尚书台长官尚书令阶段性有了宰相的权力;成帝时期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太尉为大司马,从此开始又形成了丞相、大司空、大司马的宰相三公;汉哀帝时期把丞相改为大司徒,这样大司徒、大司空、大司马又成了新的宰相三公。

东汉初期,大司徒、大司空改为司徒、司空,大司马改回为太尉。这样,司徒、司空、太尉又成为新的三公,(这一时期太尉的地位超过了司徒),但多数时候仅为名义上的宰相,实权逐渐被内庭(少府)的尚书、宦官、外戚所把持。尚书、尚书令的权力日大,逐渐脱离内庭,走向权力前台,尚书台(后改为尚书省)成为朝廷实际上的权利中心,这一时期实权宰相往往是在三公官位后加“录尚书事”。

魏晋时期,基本沿用东汉后期制度,曹魏另设中书省、门下省,用来分化尚书省的权力,但尚书省还是总揽政务的核心权力机构。实权宰相一定是官位后加“录尚书事”。

两晋时期,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制,历史进入了多相制,宰相不再局限于三公,三省长官开始具有宰相的特权和地位,史书中开始把他们和三公共同称为“宰辅”。

南北朝时期沿用魏晋制度。其中以北魏改革为正统,宰相的官名有中书令、中书监、问下侍中、尚书令、尚书左右仆射、中书舍人。当然,这一时期权柄最重的还是要加“录尚书事”。

隋代最终确立三省制,尚书省、门下省、内史省。其长官尚书令、尚书左右仆射、门下纳言、内史令都是妥妥的实权宰相。

唐代以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为三省。由于太宗李世民担任过尚书令,故尚书省自他以后左右仆射为最高长官。所以唐初实权宰相具体为尚书左右仆射、门下侍中、门下侍郎、中书令、中书舍人。其后高宗李治对宰相做了一次改革,上述官位和其他官位需要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才是实权宰相,这项制度一直沿用至唐朝灭亡。这里要特别点出武则天时期,武则天把中书省改为凤阁,把门下省改为鸾台,故武则天时期的宰相是“同凤阁鸾台三品”、“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唐中后期,高级官员加参议政事、参知政事、同知政事、同三品,同平章事,俱为实权宰相。

五代十国基本沿用唐代,后晋把同三品改成了正二品,后唐还明确了首席宰相的制度。

宋代,做好准备,越弱的朝廷越怕相权。 开始!太祖赵匡胤为了削弱相权实行二府三司制。三省虽然存在,但已经混同为一个部门——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机构,也是最高的行政机构,又称政事堂、都堂,最高长官为同平章事,由中书侍郎和门下侍郎担任,没有定员。在此特别指出,赵匡胤废除了自秦汉以来宰相坐而议政的规矩,改为站班汇报。 元丰改制前,设正牌宰相三人,名字比较拗口: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昭文馆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集贤殿大学士,简称昭文相、史馆相、集贤相。几无满员,以先入相者为首相,另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共掌国家行政事物;枢密院枢密使也是实际意义上的宰相,称“枢相”,掌国家军事;政事堂和枢密院合称东西二府。三司(户部、盐铁、度支)使称“计相”,掌管财政事物,地位略低于二府宰相。 神宗元丰改制,废除二府三司制,设正牌宰相两人,首相称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次相称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另设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为副相。 徽宗改左仆射为太宰,右仆射为少宰。 南宋高宗又做了一番改动,正牌宰相名为尚书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相仍称参知政事。 孝宗又改成左右丞相为宰相,参知政事仍为副相。 宁宗、理宗曾设“平章军国重事”和“同平章军国重事”为高阶宰相。 迷糊了没??????

元代实权宰相官名有:中书令、中书左右丞相、平章政事。以及副相——中书左右丞、参知政事。

明代建立以后,亦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为宰相。太祖洪武十三年,罢中书省,废丞相,权分六部,宰相制度名义上消亡了。但是从成祖朱棣开始受不了皇帝的政事烦累,设立了内阁大学士协办文书,后来内阁大学士权柄日重,成了实际意义上的宰相,地位居首者成为首辅,其次为次辅,其余阁员称辅臣,无定员。

清初沿用了明代内阁大学士辅政的制度,内阁大学士也是清初实际意义上的宰相;雍正七年,设立军机房,十年改称“办理军机处,设军机大臣为机构决策成员,由重臣兼职,性质为皇帝秘书,无品阶、无定员,位高者称领班(首席)军机大臣,但随着军机处逐步成为清代最高权力中枢机构,军机大臣们成为了实权派,内阁大学士的宰相地位变为了虚名。所以自雍正朝始,内阁大学士兼任军机大臣才是实权宰相。

本文由站内用户发布,不代表喵趣网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欢迎转载分享!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13-845-161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